崂山的主打宣传语是“海上名山第一”,山海结合是它最大的看点。仰口——华严游览区,乘坐地铁11号线至浦里站,换乘公交车到达仰口游客服务中心,南线票两日有效,游览仰口——华严游览区需要从仰口游客服务中心乘坐观光车。
仰口游览区位于崂山风景名胜区的东北部,背依群峰仙山,面朝碧波荡漾的黄海,风光特色以太平宫道观、海湾沙滩为主。自然景观奇特、人文景观荟萃,历史文化悠久,自古就有仙山胜境、洞天福地的美誉。景区以华盖迎宾、海上宫殿、太平晓钟、狮峰宾日、犹龙道经、仙山寿峰、奇洞觅天、天苑揽胜八景而闻名。又以休闲、避暑、度假、娱乐圣地而闻名天下。
进入景区后,全线路为:太平宫、狮子峰、犹龙洞、混元石、仙桃、寿字峰、觅天洞、天苑。
太平宫始建于宋代建隆元年(960年),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敕封崂山道士刘若拙为华盖真人后拨款修建的,是华盖真人的专用道场。刘若拙,号华盖真人,宋代人,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他自四川来崂山,与李哲玄相谈甚契,遂留居山中。他在太清宫东南山前建一草庵,内供老子像,在此潜心修行,因此时崂山有虎为患,故在草庵门额上书写“驱虎”二字,以冀辟除。
出太平宫东门,行不多远,有一巨石神似一只跪伏的绵羊,称做绵羊石。传说曾经有一只绵羊大仙昼夜跪伏在这里,为了提防野兽残害无辜,天长日久,变成了绵羊石。
“日出东海红似火,狮吼峰谷震怒涛”。太平宫东侧这座山峰,犹如一只强悍威猛的雄狮傲视苍海,因而被称为狮子峰。狮子峰背山面海,凛然云表。雄狮张开的巨口中可以同时容纳十几个人。在狮口的上下颚间,由于风雨的剥蚀,岩石颗粒参差,形成了历历可数的牙齿,十分逼真。这一景观被称为狮岭横云,是崂山著名十二景之一。
犹龙洞位于太平宫西南,祭台上供奉道教全真派始祖王重阳及其七位弟子,该洞明代以前供奉老子,原名老君洞,是太平宫第一任道长华盖真人刘若拙为供奉老子而命名的。犹龙洞实际是由一块巨石翘起而成。巨石背面刻有混元石三字。石上还刻有三组星象图,是古代太平宫道士礼拜星宿召遣神灵的步罡踏斗之处。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字峰的石壁上镌刻了我国古今近百名书法大家用不同字体书写的大大小小的寿字,有隶、篆、行、草、楷等多种字体,在偌大的岩壁上构成了一幅壮观的百寿图,而被称为寿字峰。也可称之为寿字的书法展览。其中那个大寿是欧阳询所书、浑厚凝重,高20米,宽16米,寓意为“高寿、长寿、大寿、多寿”被当代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誉为天下第一寿。游人喜欢在此照相留念,祈求与“长寿”相伴。
觅天洞是许多人最爱的地方,无论什么年龄哪个时间去钻洞,每次都会叫人心跳加速不知所措笑逐颜开,欢乐无比。
【小贴士】提醒大家,务必带上照明用具,也不要背大包,太胖的禁入!另外觅天洞现在是单行,大家请遵守规则。
【沿途看点】从仰口觅到天苑,沿途可见步云桥、一线天、青龙石、白虎石、神龟探海等自然景观,另有多处名家题刻相伴。
【用时】出入洞口,大约用时12分钟。
“峰顶洞接天,幽深奇趣险,登天洞为径,凭高心自宽”。觅天洞由两个大峭壁夹缝中的好多块巨石迭架而成,巧夺天工,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天然奇洞。洞高100余米,构型奇特,别具一格。石洞自下而上共分5层,洞内盘旋曲折、奇特古怪、惊险迷离,可谓集奇、幽、险、趣等于一身。洞外题刻觅天洞3个字为著名雕塑艺术家刘开渠先生所题。觅天洞是通往天苑仙境的最佳通道。
出了洞口,是一个小观景台,可以稍事休息。看着咫尺天涯几个字,与刚才的惊心动魄揉杂,更是另有一番味道。再有5分钟就要到达天苑了。
天苑揽胜,意为上天之苑,是为天界。天苑是上苑山的主峰,出觅天洞口上行不远即可到达。登上天苑,仰口胜景一览无余,环顾上苑山,东为平顶崮;南有弥勒佛,八戒石;西方是又一天,东方持国天王在此镇守;向北俯瞰仰口湾,金滩如月,有如仙境。至此,方不憾海上名山第一之行。
从仰口出来乘坐观光车可以直达华严游览区,从观光车下来,首先会看到一块巨石,叫砥柱石”。石上“山海奇观”四个大字为行楷,阴刻,字高近3米,是崂山字径最大的一处古代刻石,为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时任山东巡抚的蒙古族官员惠龄题写。书法苍劲有力,浑厚凝重。
顺着斜坡上山,在检票口之前,会看到一尊雕像,十分气派,这就是著名的法显雕像。法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西域向天竺,然后由海路归国的取经者。同时,他还是直接将梵文等外文佛教经典译为中文的创始人,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宗人。
要进入佛家的大千世界,必须通过“华藏世界门”。这座气度不凡的山门上雕刻着佛、菩萨、飞天和金刚力士等雕像,神圣壮观。
山门上方有三朵锻铜铸做巨大莲花,花瓣展向八方,毎朵莲花的花瓣上,都刻有一尊不同的佛手工艺造像,代表了佛门的一个思想“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山门中部为十大菩萨,因为华严宗非常崇尚“十”这个数字,用“十”表示“圆满”的意思。山门下方居中的是佛祖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左、右分别是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
山门拱顶刻有祥云、瑞草装饰的大莲花升腾的景象,门洞的两边分立着哼、哈二将。二者做了佛教的守护神后,被赋予了佛教门神的外表,除了鼓鼻、张口的特征外,其它一如寺院正统守护神密迹金刚的样子,上半身裸露,手持金刚杵,露牙睁目,凶猛可畏。世俗称之为“哼、哈二将”,佛教徒称之为“密迹金刚”。
过了世界门,就进入了“华藏世界”,走的是莲花路。莲花路是崂山华严寺“华藏世界”重要组成部分。路两边劲松摇翠,竹林泛青。漫步竹林中的莲花路,仿佛置身清幽的佛境,让人有超凡脱俗的感觉。
普贤像为普贤骑象的石头雕塑。普贤的形象一般着菩萨装,骑六牙白象。六牙白象是菩萨形象的重要标志,是菩萨的化身。
走出翠竹掩映的林间小路,就来到了塔院。塔院的前面是佛教庙殿常见的“放生池”,体现了佛教五大戒律中不杀生的戒律,有很多佛教信徒经常来这里放生。在放生池的后面是华严寺的塔院,里面有该寺第一任方丈慈沾大师和第二任方丈善和大师的圆寂塔。据说慈沾塔当时曾有四棵苍松紧绕塔身,虬曲多姿,被称为“松抱塔”。慈沾塔的顶部还有一株松树,已有300年的树龄。
从塔院再向前一分钟的路程,会看到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缘”字,仔细看,石头上镶嵌着一块儿崂山玉,相传,只要闭着眼向前走,能摸到这块儿玉石,便能实现自己的一个心愿。
走出塔院,拾级而上,就到了“华藏世界”的中心区——华严寺,原名“华严庵”、“华严禅院”。华严庵由清初顺治九年(1652年)即墨乡绅黄坦出资修建,是崂山规模较大的佛教庙宇,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有房屋120余间,是四进式的院落。1931年,沈鸿烈为华严庵赠匾,将其改名为“华严寺”,并沿用至今。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占青岛,流亡的国民党青岛市政府就设在这里。后经多次修缮。现在的华严寺是1999年重新修葺的,为重檐斗拱歇山式的木制建筑。整个大殿华丽高贵,体现了佛教的风格,也体现了“莲花藏世界”的特征,即华严大千世界。
进入华严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迎面照壁上的大肚弥勒佛。提到弥勒佛,人们都会说“大肚能容,容世上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弥勒佛将要继承释迦佛位作为新佛降临于世,似乎也给下层被压迫的僧侣和百姓带来了福音。
三圣殿也称“大雄宝殿”,为三进院,是华严寺的主殿。殿内供奉的三位神像为“华严三圣”。中间为释迦牟尼,即我们所说的“大日如来”,原名为乔达摩·悉达多。左、右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殿内三尊菩萨塑像是从浙江天台山请来的,用料是香樟木。进殿后,清香扑鼻。佛像的制作工艺复杂,表面镶纯金,这样就保证了佛像的防腐、防潮、绝缘,即“金身不坏”。大殿内的每座佛像高六米,加上底座高达八米,使整个大殿显得金碧辉煌。
从华严寺出来,继续向山上走,会见到华严寺西面有一块巨石,石上有一孔,其深难测,用手拍击巨石,还会发出一种空洞的“嘭嘭”声,石上篆刻“云穴”二字,人们称它为“鱼鼓石”。
鱼鼓石对面山峰还有传说中仙女下凡洗浴的“天波池”等景点。
继续向前,大约30分钟的山路,便会到达“那罗延窟。”那罗延窟位于那罗延山的北坡,是一处天然的花岗岩石洞,四面石壁光滑如削,地面平整如刮。石壁上方凸出一方薄石,形状极似佛龛。洞顶部有一浑圆而光滑的洞孔直通天空,白天阳光透入洞内,洞中十分明亮。
据说这个洞原来没有孔,那罗延佛在成佛前带着徒弟在此洞修炼,当他修炼成佛后,凭着巨大的法力将洞顶冲开一个圆孔升天而去,才留下这么个通天的圆洞。在梵语中,“那罗延”是“金刚坚牢”的意思。由于此窟由花岗构成,与梵文的那罗延名实相符,因此僧侣们称此窟为“世界第二大窟”。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55016号-1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
邮编:26606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