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7
哈喽,各位看官们!蒲松龄现在是越来越火啦,“聊斋热”更是持续升温!上篇我们了解到蒲松龄笔下奇幻的“崂山海市”,本篇咱们继续崂聊蒲松龄之作——聊斋志异之《崂山道士》。
蒲松龄不止有“海市” 还有“崂山道士”
“崂山道士”闻名全国,许多人由“崂山道士”而知崂山,而知青岛。“崂山道士”之所以名扬天下,则与蒲松龄的小说《崂山道士》分不开。蒲松龄俨然成为崂山道士的形象代言人。不过说起来,蒲松龄倒还真与道教有缘,这要从他的名字说起。道教追求长寿,松树寿命很长,而蒲松龄名就叫“松龄”。道教敬奉神仙,而蒲松龄字就叫“留仙”。有道教信仰而不出家的人称为居士,而蒲松龄的号,就叫“柳泉居士”。你说是不是跟道教有缘呢?《崂山道士》是蒲松龄寄居在太清宫时的作品,也最为有名。传说一天晚上,皓月当空,蒲松龄正在崂山太清宫亭子里潜心创作之时,忽然听到三清殿内三声鼓响,一抬头,恍惚见一道士头一低,轻松地穿过了墙壁;定神看时,原来是送茶的道士。于是,蒲松龄写下了《崂山道士》中“王生穿墙术”的故事:“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登一顶,有观宇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叩而与语,理甚玄妙……”。故事寓意深刻,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能沉得下心,谦虚好学,才能够有所成就。很多人是通过蒲松龄笔下的《崂山道士》认识了崂山。可是我们却未必能知道,《崂山道士》并不是蒲松龄的专利。除了蒲松龄,清代其实还有人写过崂山道士,那就是与蒲松龄同时代的山东桓台县人渔洋山人王士祯和山东福山县人王械。蒲松龄笔下的崂山道士,神通广大法力高强,真是神秘而有趣,读后令人忍俊不禁;王渔洋《池北偶谈》里的崂山道士,宛如金庸《天龙八部》中那个打扫少林寺藏经阁的老和尚,干着辛苦的杂役,却深藏绝世武功;而王槭《秋灯夜话》里的崂山道士,跟蒲松龄的崂山道士则有异曲同工之妙,故事里也有位跟王七一样学仙不坚定的书生,只是这位书生的遭遇要比王七强的多了!李生考科举、登仕途,八十多岁时还步履轻捷,如同少壮之人,就是修习了崂山道长传授的养生方术的功效。古往今来,“崂山道士”已从飘渺的传奇归于一个地理意义上的符号坐标,不变的是永久漂荡在这片山海之上的不容破解的仙机,随时静待悟道者穿墙而过,去寻获答案。
“定要到崂山去学仙””崂山是我国海岸线上一座最高山脉,海拔1132.7米,在方圆446平方公里的奇峰幽谷中,遍布宫观庙宇,为我国道教发祥地和重要活动场所之一。崂山自古被称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有着“海上名山第一”的美誉。西汉时期,崂山就有了道教雏形,道教鼎盛时期,崂山宫观林立,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其中规模最大的、历史最悠久的还是被誉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的太清宫。
独坐松林深处, 遥望夕阳归舟。
激浪阵阵打滩头,惊醉烟波钓叟。
苍松遮蔽古洞,白云霭岫山幽。
逍遥竹毫拿在手,描写幻变苍狗。
这首《西江月·崂山太清宫》,是蒲松龄游览崂山时所作,逗留时间也不太长,但崂山在他笔下却光芒万丈。
蒲松龄与崂山结缘是从一次海市蜃楼开始的。满腹才华却功名无望的蒲松龄一世清贫、半生奔波,本来没有多少机会和盘缠供他游山玩水,但他却在32岁时受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等邀请共游崂山。在青石涧雨后新晴时分,蒲松龄一行游崂山遇到了海市蜃楼,蒲松龄因此写了第一篇作品《崂山观海市作歌》,并为他后期在崂山的作品打开了窗口。于是就有了脍炙人口的崂山题材的《崂山道士》《香玉》等名篇传世。
文化崂山 魅力山海
“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早在蒲松龄的“崂山道士”声动四方之前,诗仙李白便已经纵情山海,直抒胸臆,留下这首千古名诗。从东汉学者逄蒙、郑玄在此建立书院开始,道士与士林的相互浸染再塑崂山的人文盛景。高隐之士的云集,历代帝王的青睐,愈发使崂山成为悟道修身,游历归隐的胜地,而其自然山水之界亦在仙机造化下更添人文意境。
文化崂山,魅力山海。下次来崂山,您不妨也寻一寻蒲松龄的足迹。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55016号-1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
邮编:26606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